“教堂”空间在电影中的植入,从场面和细节上表现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对战争中的人真实隐秘的精神世界进行观照,而避难和拯救功能是这种观照之下的衍生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作者旨在从战争中提炼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使电影升华出更普遍的意义,试图以此实现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对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谨遵人性人道的文化逻辑,商业逻辑也是创作者们必须遵守的另一规则。 大片往往耗资巨大,市场回报压力也比较大,因此除了对国内电影市场有较高期待,电影人对国外电影市场也有所觊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市场上攻城略地,抗战大片也肩负着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的使命。迎合西方观众的心理,成为这类影片的不二选择,在电影中为国人提供庇佑的“教堂”无疑象征了“更加成熟的西方文明和秩序,反衬了战乱中国的黑暗无序”⑥。以《金陵十三钗》为例,日军占领金陵,南京沦为死亡之城,城内横尸遍野,断壁残垣,苟且偷生的人们被随时降临的死亡威胁着,一群金陵女性躲进教堂,西人约翰以神父的名义的竭力营救这群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东方女性。借助这个人物,西方人的勇敢、智慧、担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观众从待救的女性乃至日本兵身上看到的则是东方人的懦弱、愚昧、野蛮、自私。创作者在认同西方的同时,将“自身指认为落后的、弱小的、愚昧的等待西方施以援手拯救的形象”⑦。 三、隐忧和质询 抗战叙事植入人性逻辑一方面能使电影升华出人类普遍情感便于中西交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本土抗战叙事的维度。一直以来,我们与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处于单向倒灌的位置,通过对人类普遍共有情感的表现让中国电影与世界的交流更顺畅未有不可。耗资巨大的的抗战大片有票房上的考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以人性逻辑和商业逻辑替代历史逻辑,我们将为国人和世界勾勒什么样的民族形象,如果缺乏对历史逻辑的基本坚守,那么历史叙事的意义何在? 注释: ①②[法]马克·费罗著:《电影历史》,彭姝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转引自[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见侯斌英:《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④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赖大仁:《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审美价值观》,《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⑥陆嘉宁:《另一种历史叙事:评〈一九四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⑦张慧瑜等:《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聂芳(1978—),女,湖北黄石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理论。 |